快讯|薛澜参加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并发言
导 语
人工智能作为有望引领未来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私、公平等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治理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推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各地区达成国际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在此背景下,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作为国际支持机构,CIDEG协办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于12月4-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相关学术机构、高校、国际组织、企业等几十家单位共同参与,为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出席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主论坛1: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发表主旨发言并接受采访。“清华大学CIDEG”特将主旨演讲摘要,及访谈摘要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演讲摘要
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薛澜介绍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在构建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研究成果。他说,我们主张求同存异,求取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但共识的达成是有难度的,各种准则和报告的发展也是飞速的。其中,挑战包括高质量的数据建设、算法的可解释性与公平性、算力的持续创新和有效供给以及应用场景的有效选取等等。其基本框架也基于上述几项挑战并以政府、公民、媒体、NGO、大学、企业平台、国际组织等为主体,利用法律体系、技术标准、行业联盟、组织内规范体系等工具,结合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力求排除干扰,开展平衡公平的治理。从治理机制上说,他认为首先要形成包容、共享、审慎、负责的价值共识;其次要促进治理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治理合力;此外,还要保持迭代优化的治理思维,从探索性(前瞻性)、适应性到敏捷性的治理。从工具的利用上,宏观上要合理利用法律法规等治理工具,中观层面上构建指标体系,微观层面上设立组织内部的技术标准。
访谈摘要
人工智能治理有没有“前车之鉴”?
AI技术和计算机、机器人技术比较相近,对生产效率和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进化比技术的迭代要慢,需要政策与管理模式来推动社会对新技术的适应。他也指出,人很难提前预知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此外,他还说,法制化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低敏捷性,这可以用基础性制度加灵活性法规结合的方式弥补,实现敏捷治理。
人工智能治理到了立法的时刻了吗?
对数据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几年前学者们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今天,虽然分歧还在,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可以开始搭建法律框架了。
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可能产生影响。历史上国家的出现就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有这样的秩序了。比方说以前县城的大小,可能就是骑自行车可达的范围,这就是技术决定治理的很好的例子。
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系?
解决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可能不会是人工智能。但在智能电网维稳方面还是可以做为一个有效工具的。电网的稳定对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尤其可再生能源波动会比传统的火电更大,希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发挥作用。由此看,人工智能对技术向善还是会有一定帮助的,至少各国对此的愿望是一致的,虽然由于文化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执行的意愿会有所差别,从而影响市场,使得现实中的应用推广速度出现不同。比方说,人脸识别技术如果应用在公共交通出行上,人们搭乘地铁入闸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可减少通勤的时间成本。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地区,人们看重个人隐私,并不愿意把信息纳入网络数据库,这样的技术就无法在当地推行。
来源:中国绿发会
薛 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
往期推荐
1 观点 | 薛澜:促进创新合理规制有机协调 进一步激励企业研发
2 观点 | 薛澜:人工智能发展要让创新驱动和敏捷治理并驾齐驱
3 快讯 | 听薛澜教授、龚克教授聊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伦理问题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视频号
CIDEG微博